长安村史 | 长安县太平村历史
| 招商动态 |2017-09-16
十里乱太平,早听人如是讲过。
斗门向东约三公里,便是太平村. 太平村居住散乱,有2300多人,九个村民小组,分为七摊子。分别是彭家、黄家、任家、曹家、马家、西袁旗寨、唐家。原归镐京乡管辖,2002年合并乡镇,归为斗门镇管。
该村东邻先锋村,南接五星,西和常庄相连,北邻梦白村。鱼斗路从该村唐家经过。
大概在清末民初的时候,山东湖北还有一部分来自商州的难民来到这儿开垦荒地,就地而居。直到解放前袁西寨才20几户人,其他更少,有的村子也就三五户,独户也不少。
相传该处原是昆明池底底子,昆明池干涸后,底子一马平川,所以叫太平。还有一说是清朝回民起义时这个村子叫尚家庄,毁于战乱,后来外地难民集于原村旁另建家园,为祈求太平,而改名叫太平村。
袁西寨在这儿最古老,隋时就有,叫袁村。明代设旗,称袁旗寨。隋时有东西二村,后来只有这西袁旗寨了。
1955年成立西袁旗寨初级社。
1956年,建太平高级社,成立太平大队。分四个小队,西袁旗寨为四队。第一任书记为马四杰,村里共有五个党员。
1962年,改造穷队,袁旗寨分为三个队。
1964年,社教时袁旗寨又合为一个队。当时任大队副队长的袁照荣因对200元公款不能说清,被打成四不清变质分子。直到1979年才平反。
1978年太平从原来的七个队分为九个队。
由于居住点七零八落,村子便于1979年规划集中居住,1982——1983年间,化零为整,初步形成现在这七摊居住点。直到1989年才全部完成。
1984年,村上对全村土地进行了一次大调整。
1986年被评为西安市先进村委会。同年村长张选民动员其母亲和弟弟做弟媳工作,带头作了结扎手术。
1987年,村成立红白理事会,订立了章程,治住了大操大办吃喝风。
1990年村子有387户,1786人,党员三十名。工农业生产总值当年达到219.3万元,粮食产量达到1090万斤,比十年前翻了三翻多,小麦亩产量平均720斤,最高达954斤。该村党支部经验介绍被编入长安组织部宣传部《基层党组织经验汇编》一书。
2002年取消镐京乡,村子归斗门管辖。
2003年1队修了沙石街道路,袁西寨也修了两条沙石街道。
2005年村子有440户,耕地2356亩。工商业收入330万元,农业收入337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1605元。
2007年贯通连接各村落的水泥路。同年为村民能吃上干净卫生的地下水,订立了修建新水塔计划。
2008年建成30米高,储水60立方米的新水塔。
2009年开始动工开挖通往各村的吃水管道。
早在2002年1组村民马顺良就办起了养猪厂,截止目前存栏生猪达到3——400头。
村子现有私营企业有海光制药厂,化工厂,油脂厂等。七组唐家所在的北大路是老镐京乡政府所在地。一些企事业单位还在这里,加之商铺学校工厂,形成了一条繁华的东西商业街。
太平的袁旗寨还出了个秦腔名角袁克勤,他儿染母习,17岁入西安正俗社学戏。1942年组建乐育社,自工须生,字正腔圆,慷慨激昂,唱红关中。1953年率木偶剧团到朝鲜慰问演出二百余场,荣立二等功臣。后建长安木偶剧团,任团长。同年获陕西皮影汇演演员一等奖。被誉为表演艺术家。代表剧目有《打镇台》《斩李广》《金沙滩》等。
斗门北街
斗门,长安西部重镇。进入到这里,你就会进入到关于历史故事和星星点点的传说的世界里,这儿关于沣镐遗址和昆明池的传说很多。这一处烟波浩淼的湖泊,给了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以无穷的想象和丰富的智慧。
(斗门北街)
昆明池和牛郎织女的传说
相传汉武帝为扩大疆域,南抚诸国,唯有昆明一带的部落拒不归顺。武帝欲征,司马相如秉告南人善水勇悍,恐不得胜。于是武帝征数万民工,在长安城西水泽洼地仿昆明古国滇池修凿昆明池,以习水兵。后来南夷自然是被征服了,留下了这浩若烟海的湖泊。这水天一色的佳境便成了旅游胜地了。在北方能有这么大一片湖光水色,是莫大的享受,开始只做皇家游苑,后来才开放,于是游人如织,波柳旖旎。杜甫曾有《秋兴八首》作记:“昆明池水汉时工,武帝旌旗在眼中。织女机丝空月夜,石鲸鳞甲动秋风。”昆明池方圆20公里,南山隐隐,池水粼粼,水天一色,风光无限。池中建有豫章台、灵波殿和可载万人的豫章大船,还有石刻鲸鱼。烟波淼淼浩若银汉,汉武帝一生迷信升仙与长生,造昆明池以象征天意,因而谓为地上银河,池东西两岸各安放一尊石像,即牵牛和织女像。当地老百姓叫做石爷和石婆,分别建有石爷(牛郎庙)和石婆庙(织女庙),因庙处于昆明池畔,善男信女人潮汹涌,这千年不变的神化传说,成为人类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对爱情婚姻的寄托,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。
昆明池修凿于公元前120年,到了唐文宗大和年间(827——835)逐渐干涸。空留下石婆像至今安放在斗门常家庄村北的庙里,依旧香火旺盛;而石爷庙就不那么幸运了,石爷像被安放在斗门棉绒厂(也叫花厂)内,香火寥寥。还有昆明池留下的石鲸现存在碑林博物馆。
2007年8月27日,长安区斗门举办了首届七夕民俗文化节。以“让爱永驻人间”为主题,更好的诠释了这一永亘千古的爱情话题。
而这些都发生在斗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。斗门北街也是这些历史的见证之一。
斗门北街
斗门因位于古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斗渠匣口而得名。村子现在斗门镇街道什子以北,西余铁路和西宝公路从旁经过,韦斗余斗路在此交汇,交通便利。也是斗门镇(现为街办)政府所在地。
村子由永安堡、新围墙、老围墙、四门村几个部分组成。永安堡相传建于清初,同治年间战乱毁灭,后外地难民迁此重建,期望平安,随得名永安堡;围墙巷建于明初,明嘉靖年间分出新村,即有新老围墙之分;四门村建于明初,因有四户人四门相对而得名。
现有人口2600多人,1700余亩耕地。这儿是长安西部重要的产粮区之一。
斗门街道商铺林立,繁华异常。
长安七中,粮站,老棉绒厂都在其中。村子现有多家地砖厂。
孟遏云(1923——1982)斗门北街人。秦腔名旦,著名表演艺术家。得其父言传身教,又请名师跟身指导,12岁即蜚声秦腔艺坛。其唱腔质朴浑厚,洗练优雅,清丽甜润。1950年入西北军区八一剧团,1951年调易俗社。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,荣获三等奖。1956年陕西省戏剧会演,获一等奖。后任易俗社副团长、中国作协会员、易俗社顾问、省政协委员、市人大代表、省妇联执委等。饰演李夫人的《火焰驹》拍成电影。
牛角村
这地方的人常常说那些犟似驴脾气的人,你看你钻到牛角村去了。
今天,难得偷闲,我去走走牛角村。
向西偏北,距斗门三公里处便是。
牛角村原叫牛家村,角由家变音而来,因姓氏而得名。可这里人告诉我,传说有一牛角祖师化缘建马王庙,香火旺盛。因此村得以叫牛角村。村里确有一马王庙,庙内曾有一明万历年间铸的大铁钟,钟上铭文记载该村为牛家村,说明那时就有了该村。清嘉庆年间已记为牛角村。现记载铭文的铁钟已被盗,甚是遗憾。
马王庙年久破败不堪,几年前意欲重建,全部利用原来庙内的砖,檩,柱子,可惜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工,现荒草丛生,无人看守。
村西还有一寺名叫西佛寺。相传为明末清初由本村两位翰林学士张富庵张富眉所建,占地十余亩。据老人讲当时还有乾隆为二为学士所建的佛寺御笔亲提“钦赐”二字,后因战火荒芜,2006年经十方居士捐资重建了该寺。寺内现住有一比丘尼,法号释照明。
马王庙的荒草丛生和西佛寺的重建让人为之感慨,同样的寺庙,却如今不同的命运,而牛角村人却依旧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。
更让我惊奇的是,这个不起眼的村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住进了一位叱吒风云的将军,这位将军便是杨尚昆。
1964年至1965年,时为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将军由于受到排挤打击来到这里“蹲点”,开展社教运动。将军平易近人,常常与农民一起吃住一起劳动。虽然时间短促,可将军留下的佳话却让牛角人提起时常唏嘘不已。
杨尚昆(1907——1998年)四川潼南人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了长征。战功卓著。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,兼中央军委秘书长,中直机关党委书记。198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,1988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。1998年病逝于北京,享年92岁。
如今,这个有着2900余人,3200余亩耕地,650户人家的村子正以崭新的步伐迈进在
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。
张 旺 渠
三大开凿于明代 张旺渠,安长渠(李召渠、严家渠、张旺渠)之一。在农田水利史上发挥过独特的作用。
甚至更早,由沣河东岸引水,可灌溉一万亩良田。
陕西通志上记载,渠经冯三村、冯党村、田村、许村、喇家村,又北流合彪池,俗称张旺渠,湮废日久。
《河渠志》上记载,古代开渠经张旺村,得名张旺渠。因该渠经过张旺村,渠名张旺渠,后村名反以渠名得名。该村村碑上记载:始建于元至元年间,又名贺兰渠,明洪武年间更名为张旺渠。清嘉庆年间又分为东张旺渠村和西张旺渠村,后并为一村。
如今的张旺渠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。
村子现有耕地2068亩,人口2880人,其中村子占地458亩。在新的村委会班子的带领下,村庄道路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
要想富先修路,在各级政府支持下,在贾富过贾志州等共同协助下,村两委会带领群众于2006年3月20日圆满贯通了全长1000米,宽8米的出村路。此路是连接六村的要道,处在村工业园园区腹地,总投资40余万元,成为了该村在新农村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线。同时村两委会大力招商引资,引进了大型企业西安协和搪瓷厂在此落户。贾富过不但自己治了富,还投资兴办了陕西关怀敬老院,该工程现已封顶,设施正在完善中。关怀老人善后老人,福泽无穷。
长安三雄
贾孝义,中共党员,长安斗门张旺渠人。1936年参加革命,长期在长安做地下工作。1947年3月在长安被捕,1947年10月被枪杀于玉祥门外。
韩生祥,长安斗门张旺渠人,中共地下工作人员。1947年被西安警备司令部逮捕,同年10月被枪杀于玉祥门外。
二人和张周勤(长安马王张海波人,中共党员,时为长安地区地下党负责人。)一同被称为长安三雄。
西 江 渡
春光绮丽,柳枝婆娑,漫步在沙河古桥风情园中,你犹如在美景与历史间徜徉,你怎会想到这便是杜甫老人家曾描写的“车粼粼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爷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。”中的咸阳桥所在地。
当年我坐在教室念这首诗的时候,并不知道这座桥在长安境地,而且距离我的老家仅数里之遥。
渭河从这儿拐了一个弯,留下了沙河古道,历史也在这儿拐了一个弯,埋藏了一个迷一座桥达两千年之久。直到1989年在沙河也即是渭河古道里出土了一座古桥遗址,分别有分水金刚墙,石桥墩,炭化木桩等,随被证实为咸阳渡所在地,也即曾经的渭阳古渡。
这便是那座连接北去茂陵南到长安的古桥,是那座素有咽喉要道之称的古咸阳桥。
咸阳古渡其实长安管。
咸阳桥的北岸是今咸阳的两寺渡村(待进一步考证),南岸即今长安的西江渡村。《长安地名志·西江渡》记载:西江渡位于槽坊(高桥乡政府所在地)以西5。5公里,伸入咸阳户县边界间。是一座鸡鸣三县的村庄。该村处于西汉至唐的西渭桥南侧。古《咸阳县志·古迹志·胜景》记:渭阳古渡,长安古渡也。或云西渭桥,或云咸阳桥,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。沽舟泛泛,鱼艇悠悠。歌喧斗草,曲唱采莲。盐舟会楫,络绎不绝。描绘出了一副美丽的江河行舟图,可见当时的胜景。
沧海桑田,渭河后来向北移了几公里,也就远离了西江渡。曾经通往西江渡渡口的十里长廊也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走在西江渡的村子里,你仿佛走入了历史的瀚海里,这里还有官坟,曾出土了大量的文物,直至今天还稀稀落落散落着石人石马,孤零零的遗落在田野里。
村子现有人口1770人,耕地3200亩,地广人稀,以种粮为主,近年也有种植蔬菜以及苗木花卉的。村子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文化广场正在建设当中,满怀热情的西江渡人正投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。
魏杰(1952——),长安高桥乡西江渡人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教授经济学家。专著有《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》《经济运行机制概论》还组织编写了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》等。
槽坊
高桥这片土地上,一说是西汉时周亚夫屯兵扎营的地方,也是后来汉时的上林苑,即皇家狩猎游乐的地方。二说是北宋时期为抵御西夏,在渭河南北两岸设置了驻军务所。总之是驻过兵。因而许多村庄的故事都和兵营有关。槽坊村,即是当时喂马养马的地方。
高桥古会的由来
听老人讲,若你去省城,在高桥上扔一颗石子,回来才能听见卟噔一声响,是说高桥的高。
那时侯我就信了,十几岁时,我有一日站在其上,才觉得不过如此。被骗了这多年,想想挺好笑的。后来知道省城周边有三座高桥,分别是东高桥,在明犊;南高桥,在滦镇;西高桥便说的是此桥了。
老高桥原在现在的桥以南,西岸是麻子渡村,东岸是冯三村,桥成连同紧邻槽坊村三村约会成集。这是古会的前身,后桥被洪水冲垮,而古会依然。再后新桥落成,在槽坊村正东1公里处。古会随之也移至槽坊村。规模较以前更大,吸引了十方乡里前来贸易聚会。
走在古会上,说不过来也数不清,卖衣服的、卖年糕的、卖糖葫芦的、卖锅的、买树的、卖花的、卖锨的、卖扫帚的、卖凉皮、卖辣子面的;打靶的、套圈的、算命的、验称的、磨刀磨剪的、拔牙的刮脸的、日鬼的掏炭的,都从这四面八方而来,哪个人呀没有个五万也有个三四万。
会在每年农历初十开始,会期十天。地址便在高桥乡政府所在地的槽坊村街道上。西从沙河桥头北到电子仪器厂门口,东至老供销社门口这一狭长的丁字街头,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
这个时节,正是农闲时候,人们尽情的逛着热闹。
这些都是有历史见证的。古碑已字迹模糊,会场脑头的新石碑上记载:高桥由来久已,始于嘉庆年间,桥成庆典约期成会,商旅慕名纷至沓来,尔来四百余载。几经风雨沧桑,老桥面目已非,古会迄今依然。往者已矣,古碑可考。解放后因系民心改革中新桥落成,拓宽了人们的视野,方便了治富门路,适逢经济发展强乡富民,趁古会契机举办首届高桥乡农科大集暨物资交流会,古为今用造福人民。筹办中得到县政府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赞助,谨以此碑以示垂念。
文革中中断,1982年恢复古会。
槽坊村
(高桥由来碑)
元代地图在此处即记为“秦马厩”。古称马厩为“槽坊”,清嘉庆记村名为槽坊。
槽坊姓氏较杂,但居住却较集中,以姓氏命名巷道,有文家巷,马家巷,李家巷,赵家巷,史家巷,郭家巷等,共九个组。有人口2130人,耕地2657亩,450户。以种小麦玉米为住,这几年种西瓜的农户比较多,种植的西瓜沙甜小有名气。1999年村里响应高桥乡发展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号召,从山东引进了大棚蔬菜栽培技术,现已具有一定规模。特别是2008年引进了日光温室栽培技术,发展势头良好,现有近80个大棚,主要集中在3组的可耕地上,前景看好。
该村还是乡政府所在地,乡镇企业曾是长安西部汽车配件基地,现存只有电子仪器厂和汽车配件厂的旧摊子。乡初级中学,卫生院,信用社也在这里。村办企业有花砖厂等。
阴水坊
在高桥乡政府所在地槽坊村西南1公里的地方,有个村子叫阴水坊。
这便是有高桥工业第一村之称的阴水坊村。
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子,相传周文王曾驻兵于此,得名饮马坊。唐代时就有人居住,那时人叫做饮水坊。另一说是此处属北宋马务范围,应为当时军马饮水而得名。请嘉庆《长安县志》改为阴水坊。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